根据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《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》(GB 17761-2024)的相关规定,电动自行车最高设计车速不得超过25km/h,并创新性引入“超速断电”机制——当车速超过25km/h时,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,车辆仅能依靠惯性滑行,无法继续加速。 这意味着,从9月1日起,全国所有的两轮电动车厂商生产的电动自行车,最高骑行速度被严格限制在了25km/h。以往在大街小巷都能风驰电掣的小电驴,之后就会渐渐消失在街头。而想要骑上更快电动车的用户,则必须考取摩托车驾驶证,并申请相关的摩托车牌照。 “低速电瓶车本质上是只适合于中国市场的一种产品形态,它是在中国禁限摩政策和新国标政策约束之下的一种特殊产品形态,被强迫适用于中国市场的短微出行。”一位行业人士表示,这种产品形态也并不具备国际市场的竞争力,因为海外没有禁限摩政策的约束。 中国第一辆两轮电动车的诞生,要追溯到1995年清华大学研制出首辆轮毂电机驱动的轻型电动车。四年后,《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》发布,规定车速≤20km/h、车重≤40kg、电机功率≤240W,强制安装脚踏骑行装置。 直到2001年,全国多地实施“禁摩令”,电动车作为替代品需求爆发,产量从2000年不足5万辆跃升至2003年近千万辆。同时,2004年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明确电动自行车为非机动车,为其扫清了上路障碍。 至此之后,两轮电动车迎来高速发展。电动两轮车产量从 2004 年的 676 万辆迅速增长至 2013 年的 3610 万辆,年复合增长率 (CAGR)超过 20%。同时,随着电池、电机技术的发展,以非机动车为产品定位的两轮电动车,其骑行速度变得越来越快,甚至可以媲美燃油摩托车。 虽然2019年出台了电动自行车的国家标准(车速上限限制在25km/h),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,绝大多数的经营门店老板都可以轻松将限速提高至40-50 km/h,甚至经过“魔改”可以提升至100 km/h。 而“解限速”之所以能够如此轻松的实现,是因为电动自行车在设计之初,限流装置就留有“后门”。100 km/h的时速背后,是电动自行车本身设计的电池、电机输出功率,就能够实现这一切。 世界卫生组织网站2023年12月公布的一项统计显示,速度与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,平均速度每增加1%,致命事故的风险会增加4%,严重事故的风险则增加3%。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则显示,2019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中,每小时有1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死于道路交通事故,5名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因道路交通事故受伤。 为了更大程度地杜绝电动自行车“解限速”行为,此次新国标要求电动自行车限速器无论是单独的模块,还是集成在控制器内部,均不应具备修改限速值功能。控制器防篡改要求不应通过剪线、跳线等方式修改控制器功能,不应兼容多种输入电压模式,具有过压锁定功能,限流装置不应留后门,且不应通过解码器、物联网技术等进行改装。 这就意味着,两轮电动车厂商需从整车设计的源头,重新设计电机、控制电路和电池的输出功率。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,被严格卡死在“25km/h”,并形成与电动摩托车的明确区分。 7月15日起,雅迪在京东、天猫、抖音等平台下架了所有电动自行车,仅保留电动摩托车在售。同期,九号也下架了部分热门电动自行车型号,但新增“国标电自”分类,上架17款新国标车型(如MIX系列),售价2699元起。 目前,两家品牌线下门店仍在销售旧款,但明确处于 “清库存”状态,旧款已逐步停产,售完即止。有经销商透露,9月1日起全国工厂停产旧款,门店需在 12月1日前清空库存,此后仅售新国标车。 比如,上海:基础补贴500元,换购铅酸车额外加100元(共600元),2025年7月1日起实施。浙江:补贴达新车售价40%,最高1200元。四川:农村户籍消费者叠加“乡村振兴补贴”,最高可获800元价格减免。 但需要注意的是,用户已购买的旧国标车可继续正常使用,无需强制更换。旧车若存在超速改装或塑料件过多等问题,则建议通过以旧换新降低火灾风险。 而针对于电动自行车产品,除了25km/h的最高限速,新国标还规定非金属材料(如塑料、皮革、纺织品)需满足更高阻燃标准,塑料总质量≤整车5.5%,降低火灾风险。 此外,经营性车辆(如城市物流、租赁)还需要强制安装北斗定位系统。这意味着,数量庞大的外卖电动车,也将迎来新的监管要求。 数据显示,目前全国外卖骑手已超1000万人,而2024年国内的两轮电动车销量约为4950万台。两轮电动车是外卖配送人员的主要交通工具,其用车需求存在充电频繁、使用电池频率高、换点周期短、换车频率高等特点。 外卖配送员的单日平均行驶里程为120km,平均使用时长为125小时,平均日充电次数2-3次,平均更换电池频率为1年,置换整车频率为2年。而普通车主单日平均行驶里程为10km,平均使用时间为1.5h,电池更换周期为2-3年,整车置换周期为5年。 不过,外卖骑手对两轮电动车的需求是速度快、电池大、挂载能力强,这些需求与新国标存在着明显错位。对此有专家表示,新国标实施后,整车质量超标、篡改蓄电池等行为可能会有一些转变,但仍会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片面强调安全而忽略了需求。 比如,新国标中“塑料件重量不超过整车重量5%”、“阻燃标准提升”、“北斗定位系统”等规定,将导致两轮电动车厂商的生产成本提升,继而导致新国标电动自行车的售价提高。 新国标车型主要成本增量来自电池和安全配置。强制配备智能温控系统、过充保护装置后,电池能量密度需达到160Wh/kg以上。这样的技术升级让单块电池生产成本增加30%。某头部电池企业测算数据显示,符合新标的60V20Ah电池,出厂价较旧款上涨280元。 同时,新国标强制要求电动车配备防篡改芯片、胎压监测和应急断电装置。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,新增安全配置使整车生产成本增加120-300元。经营性车辆强制安装北斗定位模块后,该项成本也预计增加100-200元。 不过,这种短期成本的增加,后续则有望通过新国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被摊薄。同时,以旧换新的政策支持,则会进一步提升新产品的销量。 今年1—3月,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月度置换量分别为:15.6万辆、86.3万辆、186.1万辆,月均环比增长285.0%,4月1日—8日仅8天即置换46.1万辆,工作不断提速。分省份看,有26个省份的置换数量超过1万辆,其中江苏、河北、浙江、广西、湖北、山东、山西7个省份的置换数量超过10万辆。 截至4月8日,全国电动自行车售旧、换新各334.1万辆,相当于2024年(9—12月,下同)置换总量的2.4倍。自2024年9月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启动以来,全国累计通过以旧换新方式交售旧车超470万辆。 总的来看,此次新国标的出台,是自上而下针对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全面更新换代。接下来,改电池、解限速均被全面限制的“小电驴”,将无法继续“蒙眼狂奔”了。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,作者 | 饶翔宇 编辑 |钟毅)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