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实上,比特斯拉更早出手的,是理想、零跑、乐道等新势力……而如今,越来越多车企纷纷入局,大六座,怎么就成了车企们的主战场? 五座早已卷无可卷,MPV又太过工具化。夹在存量竞争与功能错位之间,家庭用户的需求成了细分的增量缺口,大六座,自然被推上牌桌。 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响亮的信号,中产人群的家庭出行、空间友好、场景适应性的需求,正从“营销话术”变成车企下一轮竞速的原点。 这些车的配置设计,全围绕一个核心在打,就是别让大六座的第三排坐上去还想下来。譬如,“得房率”和储物能力越高,才能把坐得下、装得下一把卷满。 同时,超低风阻、压低车头、短前悬这些设计,也是优化整车空间布局、提升第三排乘客感知的空间效率与视野通透感的基础。 当特斯拉“金秋见”,则一度让纯电大六座的故事主线更明确了。它不是在补产品线,而是在重写一个全球电动车霸主的新战略,主动放下技术“洁癖”,迎合家庭实用主义的需求。 因为,大六座真正的KPI,是孩子不踢椅背,老人不晕车,伴侣不抱怨“你买的什么破车”。谁能真正理解这种家庭内部关系动态,谁的第三排才配叫作主力布局。 车企们纷纷推出的纯电大六座,其实决定竞争力的核心一点,是第三排不能只是多加上的一个位置,而是空间设计对用户需求和消费心理洞察度的考量程度。 因此,大六座的开发倒逼车企全链路能力加码。工程加码,从电池布局、车身刚性、风阻系数都要适配;成本控制,从座椅供应链、安全配置分摊都要想到。 以第三排为主打的纯电大六座SUV,从补位升级为战略级产品,直接决定车型市场定位,竞争焦点更是从续航、参数,转向空间场景定义。 谁把这道题答对了,就可能赢下这个市场上还没被填满的增量空间。而支撑这场第三排战争的,则是SUV市场本身庞大的体量和格局。 第一,大六座之所以成为主战场,简单一句话,就是增量枯竭倒逼。纯电市场首购红利消退,家庭用户成为确定性增量,而第三排是家庭用车的物理需求载体。 第二,第三排体验直接关联品牌口碑。一次长途出行体验不佳,如老人坐得腰疼、孩子睡得不舒服等等,都可能导致家庭用户集体转粉竞品。 第三,成本与定价的悖论。第三排推高整车BOM成本,从材料、结构到安全。但市场预期价格下探,一方面是内卷太久,一方面是性价比被卷成标配,车企陷入不加配置掉队、加了配置亏钱的两难。 第四,技术路径的依赖。专注五座车的平台,一时无法平滑适配六座,研发沉没成本迫使车企在旧平台魔改与新平台豪赌间必须做出抉择。 第三排,正是这个“新买单理由”的核心体现,也成了车企纯电大六座主战场中的主战场。这折射出纯电市场增量红利几近枯竭的残酷现实,而家庭用户无疑是下一波增长的核心源泉。 SUV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增长态势,为车企寻求突破提供了坚实的舞台。乘联会发布的2025年6月显示,SUV大类整体销量达104万辆,占据总市场份额的49.9%,增长18.5%。其中,自主品牌SUV表现突出,销量69.2万辆,占总市场份额的33.2%,增长27.8%。 然而,繁荣的表象下暗藏隐忧。细看行业竞争态势,这片自主品牌高歌猛进的红海中,五座SUV的竞争早已白热化,高度同质化的配置堆砌和价格厮杀成为常态,“内卷”之势难以避免。 这不是战术跟风,而是寻求新增量的必然。家庭用户需要更大的空间、更和谐的乘坐体验,却又不想被MPV的笨重和工具感束缚,纯电大六座正好站上了这条交叉路径。 用户的新鲜感会很快过去。等第一波家庭用户开过、坐过、吐槽过,第三排就不再是车企之间你有我无的差异,而会成为做得够不够好的评判标准。 这其中,真正的挑战,不在于加几个杯架,而是怎么在一次三小时的长途出行中,让前后排不互相嫌弃、孩子安静、老人不晕车、夫妻不内讧。 像可折叠变床的座椅、下沉式收纳、快速收起切换的通道、分区照明与静音系统等。这才是车上全员在真实使用场景中需要的空间体验。 第三排真正的体验“杀手”,在于家人用不来。车企可以设计一套很炫的中控,但如果家里的老人连语音唤醒都找不到、孩子碰一下就切换行车模式,这套系统就成了影响体验的“风险源”。 不是所有车企都想靠价格打开市场,但谁都知道,价格,终究决定谁能留下。对于家庭用户来说,纯电大六座再舒适,如果价格门槛太高,也只是看得见但够不着的好东西。 车企该如何用尽量低的价格,装下越多的体验?这可不是压缩体验感,而是精准命中用户心智。让纯电大六座成为全家出行“高级感”的默认目标。


